巴西大豆价格上涨,但在香港却受困。中国买家将集体暂停接单!趁着中美贸易摩擦,巴西从中国出口的大豆有所增加,价格比美国贵了近3美元/蒲式耳。中国买家因此暂停了800万吨的订单。这次反击的背后,主要有中国多年来奠定的三大支撑:储备、多元化进口和技术替代。 10月初以来,巴西巴拉那瓜港大豆报价较芝加哥期货基准价每蒲式耳高出2.8至2.9美元,而同期美国大豆升水仅为1.7美元左右。巨大的价差让中国破碎企业难以承受。国内工厂每加工一吨巴西大豆平均损失超过200元。在山东,卖力豆粕价格甚至比原料成本低80元/吨。下半年以来,大豆压榨利润持续为负,公司处于亏损状态。巴西涨价的原因是其短期垄断。 2025年1月至9月,中国大豆进口量的80%来自巴西,9月份这一比例高达93%。这种希望让巴西误判形势,试图复制2018年的涨价策略。而中国却有“三重保险”:国家储备、多元化进口渠道和技术替代。中储粮目前有4500万吨战略储备,可满足国家三个月的消费需求。 10月20日,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释放储备豆150万吨,市场价格应声下跌4.3%。此外,中国还从16个国家购买大豆。阿根廷苏之后9月份用完出口税后,中国企业迅速抢购500万吨。俄罗斯、乌拉圭和加拿大的份额也在上升,合计份额为7%。在技术变革方面,混合粕替代豆粕的比例提高到22%,每年可减少大豆需求1800万吨。新希望等企业通过低蛋白饲料配方,将大豆食品消耗量从25%降低到18%,显着降低了成本。巴西物价上涨也有客观原因。北部马托格罗索州的大雨推迟了15%的大豆收成,南部的干旱又使产量减少了2%。卡车司机罢工导致200万吨大豆滞留在圣保罗港,每日滞期费高达120万美元。但成本上涨不是主要原因,投机心理才是关键。巴西粮食贸易商故意过度炒作预期减产导致价格从 9 月份每吨 500 美元上涨至 10 月份每吨 700 美元。他们甚至对欧洲客户实行价格歧视,比中国客户低20美元/吨。